close




立即點擊


標題

明朝 宋應星 <天工開物>


問題


宋應星著名的一篇<乃粒>收錄在<天工開物>中那篇的白話是什麼意思對中國農業上的發展有著不可抹滅的重大影響


最佳解答


作者以當時稻為主食的人口佔總人口70﹪,首先說明水稻之栽培過程;在春分前到清明過後之間,便要先浸種,等到發芽時,再播種至秧田裡,約三十天後,便可將稻秧移栽至水田進行插秧,一畝秧田可移插二十五畝水田。插秧後,早稻七十天便可收穫,晚稻則經夏季到冬季需二百天才能收穫,而廣東、廣西南部,可行二期連作。 水稻栽培技術中,施肥是一重要過程,施以有機肥以改良土壤,增加產量。至於土壤本身,對於冷濕土,需施以磷肥、石灰以中和土壤酸性;至於土質堅硬者,就要施以薰土,使土壤鬆碎,及難溶性養分礦化,供作物吸收。之後,在稻禾管理工作上,要除去田中雜草;並且要注意稻作病蟲害的問題,以免收成受到影響。 水稻生長期十分依賴水,稻子缺水十天便怕遭乾旱,有些水稻因缺水,經人工選育而為旱稻;取水、灌溉技術是關鍵,稻田灌溉用水車有筒車和翻車二類;適用於江河邊高地汲水灌田;筒車有筒車、高轉筒車。翻車則有水轉翻車(水車)、牛轉翻車(牛車)、足踏龍骨車(踏車)、拔車;利用利用輪轉原理,方便取水灌溉稻田。此外,利用槓桿原理取井水的桔槔和轆轤的灌溉,多用於灌園,對田的功效較少。收割後要整理田地,使土質與土壤養分均勻分布。 食麥、黍、稷的人口佔總人口30﹪,但在華北地區,食用小麥者佔50﹪,麥通常被磨成粉,做成各式各樣的麵食、糕餅來吃;由於北方的土壤為疏鬆的黑土,種麥與稻的方法不盡相同,麥的播種方法是耕、種同時進行的;在陜西洛水地區,為了避免蟲蛀食麥種,所以將砒霜(砷的氧化物)混在種子裡播種;在南方,土壤與北方不同,麥田經過多次耕耙後,則用草木灰(俗稱地灰)拌種,再用手指抓種子點播,然後用腳跟把土踩緊。往後麥田的管理,則愈勤於鋤地除草,麥便吸收到愈多養分。作者主張預先施足基肥,播種後便不需再施肥。麥的災害只有稻的1/3,在南方較令人擔憂的是梅雨,麥成熟時,一遇積水麥就會爛根伏倒。 在談麥的栽培時,作者提到二件奇異之事,一件是:江南的麥子晚間開花,江北的麥子白天開花;另外一件是:江南有一種有肉無骨的麻雀,會成千上萬地飛至麥田啄食麥子,造成災害,但卻未做出科學性、合理之解釋。 還有四種米,北方人叫粳稻為大米,其餘都是小米。黍、稷是同類,統稱為秫;梁、粟是同類,統稱黃米,粘粟可製酒,另有一種蘆粟,身高七尺像蘆葦和狄一樣叫高梁。梁、粟的品種名稱有依姓氏、山川水、形態、時令命名,不可勝數,比黍、稷還多的多。 麻有火麻、胡麻,胡麻即脂麻,古人以麻為五穀之一,作者表示深感懷疑,比較來自大宛的胡麻與土產火麻後,胡麻的味道好、用途大,故至為推崇。胡麻少量進肚,許久也不會餓,糕餅糖果點上胡麻,味道質感都不錯,有使頭髮有光澤、增加脂肪、煮食可去腥臊而生香味、還可治毒瘡等功效。胡麻的栽培,有的起畦,有的作壟。土地的肥瘦會影響結實大小,故要盡可能打碎土塊和清除雜草,再用潮濕的草木灰拌其種子來撒播。 豆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年四季都有,是不可或缺的食物,豆類的根短而苗直,宜淺耕,不儀深耕,先農似不曾提過,作者視之施為獨到的觀察與見解;由於豆類可以作為蔬菜和代替穀物,在飲食生活中十分重要。 以“食”為中心,對稻、麥、黍、稷、粱、粟、麻、菽等糧食作物,特別是對稻麥的品種、播種育秧、施肥灌溉、耕耙耘耔、除草防害等栽培技術以及穀物的加工方法作了較為詳盡的敘述,不失為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的重要參考文獻。全書依照「貴五穀而賤金玉」的原則,所有有關農業的內容全在卷首,如以〈乃粒〉章開頭,多寫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製糖、製鹽等工藝。


其他答案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http://qaz331.pixnet.net/blog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10000016KK08231

BD81A8B1B203CBB1
arrow
arrow

    x33xr19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